第135章 君臣对
隆冬时节,春熙园一改年初那繁华似锦、香气扑人的热闹景象,此刻唯有一片肃杀的寂静。园内树木的枝桠上挂满了厚厚的积雪,宛如银白的珊瑚,在黯淡的天光下散发着冷冽的光。
临近春池旁,一座小亭子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孤寂。亭子的飞檐上堆满了积雪,宛如白色的波浪,随时可能滑落。
隆兴帝早已在亭内等候,他身着一袭黑色的貂皮大氅,领口处露出的明黄色锦缎。他双手背在身后,静静地望着被冰雪覆盖的池水,眼神深邃而凝重。
林如海匆匆赶来,他虽身着裘服,但在这冰天雪地中亦显得格外单薄。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在他的肩头,瞬间融化成点点水渍。他快步走到亭子阶下,戴权识趣地止步,只留林如海一人进入亭子。
“陛下。” 林如海站到亭子边缘,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身子弯得如同一张绷紧的弓,声音中满是敬畏。
隆兴帝并未立刻回应林如海,而是微微皱眉,转头看向亭外的戴权,眼中闪过一丝不悦,声音低沉地骂道:“蠢奴才,一个火盆哪里够?再弄一个来。另外给林爱卿备个手炉,免得受了寒。”
戴权吓得连连称是,像一只受惊的兔子般,匆匆忙忙地吩咐人去取东西。不一会儿,东西便取来了。林如海微微前倾身子,双手小心翼翼地从戴权手中接过手炉,那手炉散发着丝丝暖意,让他冰冷的双手瞬间有了温度。他又看了看放到近前的凳子,转头看向隆兴帝,隆兴帝微微点头,说道:“坐吧,他们也不算太蠢。”
林如海这才半坐在凳上,身子微微前倾,双手捧着那手炉,静静地等待着隆兴帝开口,大气都不敢出。
隆兴帝依旧面向裹上厚厚一层冰雪的池水,微微偏头,目光如炬,看向林如海,问道:“如海,你如何看今天殿中众人的反应?”
林如海一听此问,立刻像弹簧般站起身来,双手下意识地垂在身侧,身子站得笔直。可他还未出口,便被隆兴帝右手虚按,示意他坐着回话。林如海又缓缓复而归座,他微微咬了咬嘴唇,小心翼翼地说道:“此番粮乱,虞公和贺尚书等以大局为重,自然是希望无事为上,难免有所遮掩。”
隆兴帝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似有若无的笑,说道:“你如今也是个滑头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调侃,却又让人捉摸不透。
“微臣不敢。” 林如海忙低下头,额头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在这寒冷的冬日显得格外突兀。
“虞公和贺襄的心思,朕自然知道。” 隆兴帝的双眼被冰雪映衬得透白,仿佛蒙上了一层寒霜,“可朕不是崇祯皇帝!”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几分愤怒,在亭内久久回荡。
林如海的心猛地一紧,紧张得仿佛要从嗓子眼跳出来。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手炉,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义忠亲王尚为太子时,监国理政十余年,若非天意,朕原本也只是立志做一个贤王的。数十年风里雨里,朕也是趟过来的铁汉子,不至于连贺襄的话都分不清真假!” 隆兴帝说着,缓步转身,在亭内开始踱步。他的脚步沉重而有力,每一步都踏在林如海的心上。“就像你说的,贺襄的心思是好的,朕也知道,也体谅。
若是平常,朕也就当是真的了。可有一点,如今正值平定后金的关键时刻。
二十六年呀!距离父皇最后一次东征后金已经过去二十六年了,本朝到了今日才积攒起再度东征平定后金的本钱,若是一朝功溃,那又要等上多少年?
到了那时还有这么好的条件吗!
可他们不在乎呀,把粮价炒高到每石二两还不够,硬是弄到了每石三两。朕不明白,是不是硬要把平定后金的国事给耽搁了,搅黄了,他们才算数。
每石三两,知道的是巧合,不知道的还以为直隶、山东闹灾了,是朕这个做皇帝的没有治理好,不顾民情,穷兵黩武所致。
如海,你说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隆兴帝越说越激动,双眼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双手紧紧地握成了拳头。
“回禀陛下,微臣以为诸臣工绝无此意。” 林如海此时必须站着躬身回话了,他的身子弯得更低了,几乎与地面平行。“陛下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勘定朝局,功业可见,百姓无不称颂,可言太平天下矣!”
他一边说着,一边偷偷抬眼观察隆兴帝的脸色,见隆兴帝神色稍有缓和,才继续说道,“此番东征,本朝筹谋已久,准备充足,眼下不过一二意外,方才殿中定计,微臣料想数日可平事端,民怨可息。
诸公皆有肺腑以呈圣上,陛下切不可自乱。”
“都有肺腑。” 隆兴帝念叨此句,眉头再次紧皱,眼中满是疑窦,“朕问你,在你看来,刘泉所谓勋贵们弃粮改棉之言,可算属实?”
林如海一愣,心中暗自叫苦。刘泉此话当然为真,而且…… 他微微咬了咬嘴唇,定了定神,说道:“陛下,微臣以为此话属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勋贵们为何要在此时如此做?战时改种,给北方民间会带来什么结果,他们应该很清楚!” 隆兴帝的目光如利剑般射向林如海。
林如海知道隆兴帝真正想问的是什么。按照蓟辽总督府、内阁战前商定的计划,辽东平定后会施行五年军管,除赏赐军士土地外,准许百姓开垦荒地,以安置天下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