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董卓查出张邈(字孟卓)参与了武孚刺杀他的事件。他勃然大怒,立刻下令捉拿张邈。袁隗得知此事后,心中暗自焦急。他深知张邈与袁家关系密切,若张邈被董卓抓住,势必会牵连到袁家。于是,他趁机帮助张邈逃出洛阳,返回陈留。
董卓得知张邈逃脱后,更加愤怒。他意识到,士族们对他的威胁越来越大,若不加以遏制,自己的地位将岌岌可危。于是,他决定拉拢一些人,以平衡各方势力,而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压制袁家。
随着董卓势力的日益渐大,他开始故意收揽各方士族。他心里明白,这些士族表面上对他恭敬有加,但实际上各怀鬼胎,私下里明争暗斗。他们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根本看不起他这个出身低微的西凉武夫。在他们的心里,登居高位者应该是他们这些士人,而不是董卓这样的人。
以颖川韩家代表韩馥,兖州陈留张邈张超,孔家孔袖,汉室宗亲刘岱等等,几人都本依附袁家。他们看到袁家有垮台之危,心中十分担忧。于是,纷纷站出来为袁家发声,批判董卓的种种恶行。
董卓得知后,怒不可遏。他拍案而起,大声吼道:“这些鼠辈,竟敢如此公然与老夫作对!老夫定要派兵除掉他们,以绝后患!”
这时,幕僚荀攸连忙上前劝阻道:“主公且慢!如今局势复杂,主公若贸然派兵除掉这些人,只会激起众怒,让更多的士族与我们为敌。依属下之见,主公不如收拢这些人,给予他们一些官职,以安抚他们的情绪。如此一来,既能缓和与士族的关系,又能为我所用,岂不是一举两得?”
董卓听了,心中有些犹豫。他沉思片刻,说道:“你所言虽有道理,但这些人对老夫心怀不满,岂会轻易归顺?”
荀攸微微一笑,说道:“主公不必担忧。这些士人本就是为了自身利益,只要主公给予他们足够的好处,他们自然会改变态度。再者,如今主公势力强大,他们也不敢轻易与主公作对。”
董卓又看向郑泰、韩融、何隅等人,问道:“你们意下如何?”
郑泰上前一步,拱手说道:“荀公所言极是。主公若能大度包容,封他们官职,必能赢得人心,稳定局势。”
韩融和何隅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董卓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妥协了。他决定为与各方士人缓和关系,大方地封韩馥为冀州刺史,刘岱为兖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孔袖为豫州刺史,鲍信为济北相,王匡为河内太守,张超为河间太守,袁绍为渤海太守。
士人得知董卓的任命后,这才消停了下来。他们表面上对董卓感恩戴德,心中却依然充满了对他的不满和怨恨。
李儒听闻董卓没和自己商量就封了士族官职,心中十分焦急。他连忙去找董卓,劝谏道:“主公糊涂啊!这些士人本就是一介书生,并无实权,就算对主公不满,也不过是口诛笔伐,装装样子,对主公并无实质威胁。可主公却大封他们官职,这岂不是给他们借口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势力?此等乃利敌不利己之法,主公岂可如此?”
董卓听了,心中有些不高兴。他皱了皱眉头,说道:“老夫只想收揽人心,老夫对他们有恩,他们难道还敢忘恩负义,对老夫不利乎?”
李儒急得满脸通红,说道:“主公这是将自己放在火上烤啊!人心难测,主公岂可用自己之胸怀赌他人之心?如今主公大封他们官职,他们一旦有了兵权,后果不堪设想!”
董卓犹豫了一下,说道:“老夫现在已经以天子之名封了他们,岂可有反悔之理?那不是叫天下之人耻笑?”
李儒长叹一声,说道:“事已至此,别无他法。不过,袁术主公不可再封地方官职,可封他为后将军,来压制袁绍。如此,可让二袁互相争斗,主公便可从中坐收渔利。”
董卓听了,觉得有理,便点点头同意了。
董卓的一系列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博得一时名声,但也引起了士族们更深的不满。他们表面上对董卓唯命是从,暗地里却在积蓄力量,等待着反击的机会。
不久后,董卓进宫找到皇帝刘协,想要封自己为丞相。刘协心中十分不情愿,但又不敢违抗董卓。他皱着眉头,说道:“自光武中兴以来,我大汉便没有丞相一职。如今爱卿想要封丞相,恐怕不合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