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通忙活啥也没捞着,反而是给了陈平安一个开战的理由,完全把两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给吃进了嘴里。
这就叫做偷鸡不成蚀把米。
新的统治秩序开始稳定运转之后,印尼这边也迎来了第一批来自大明的移民。
张二河本是陕西兴安府张家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几亩薄田,虽说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好歹也能勉强糊口。
可崇祯年间,陕西那叫一个乱啊,农民军和官军天天打来打去,庄稼地被踩得稀烂,收成一年比一年差。
村里年轻力壮的,要么被拉去当兵,要么跟着农民军跑了,剩下的一些人不想当兵又不愿从匪的,就只能是结寨自保了。
张家堡里正家的大儿子张勇虎是个能人,早年在军中当过兵,适逢乱世,张勇虎便带着张家堡的老少爷们在村子四周筑起了简易却坚固的围墙,走上了结寨自保这条路。
由于张勇虎勇猛,倒也是打退了不少流贼,一时间十里八乡不少人都来投了张家堡。
张家堡也有原先不到三百户的小村堡,逐渐发展成了有上千户的村堡。
但这连年的兵灾匪患,非是一个村堡能独善其身的,天天过境的土匪,让庄稼根本没法种,光是收成一年比一年差,这日子就没法过。
就在张二河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的时候,张勇虎召集大家,给大家说了一个好消息。
官府给大家铺了路,可以带着大家移民去山东,山东那边没有匪灾,到了山东就有活路。
眼见在陕西这边待着实在是没了活路,那就跟着一起去山东看看吧,起码能有口饭吃。
于是,张二河咬咬牙,带上家里仅有的一点干粮,和老婆孩子,跟着张家堡的队伍,踏上了前往山东的路。
从陕西到山东,好几千里路,本以为这一路上会很苦,但没想到,官府这次是真的办了一点好事,一路上,每隔30里地,官府都设置了一处叫什么移民补给点的地方。
每个补给点都有一些山东大兵在看守,到了补给点,就会领到一个小窝头,一碗米粥和一小块咸菜疙瘩。
30里地,天一亮就出发,天黑就到下一站,正好走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