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位置距离发现粘土的河滩地有二里地的样子,后面就是连绵不断的青山,由于山石众多不适合耕种,所以也没有被开垦出来,眼下满山的树木正好用来生产木炭。
前后距离都很合适,在李怀溪圈定了位置之后,全村的壮劳力便开始平整土地,准备修建砖窑。
小山包上的石头被挖出来凿平,然后顺势铺在了地面上作为地基。
由于砖窑的顶部需要砌成拱形,李怀溪担心村民们第一次干手艺不到家,为了避免后续使用起来出现坍塌,所以也没敢把砖窑建的太大。
在打地基的时候李怀溪就安排村民们打了三个一样大小的地基,这样分开建三个窑,窑顶的弧度不会太大,村民们操作起来要容易一些。
打地基的同时,村民们还在山包底下修了两条路出来,一条直通不远处的河滩地,方便后续运送粘土。
另一条则拐了几个弯,跨过河之后修到了官道上,正好跟通往自己村里的路对接,形成一个十字路口。
两条路修好后,村民们又把河滩地上的石块收集起来,打磨平整后围着砖窑的地基垒了一圈矮墙,缝隙处全部用粘土填平。
这些都是按照李怀溪的想法来的,按照他说的,矮墙就是砖窑的窑床,砖窑烧起来之后底部是最热的,只有用石块才能够保证窑床足够结实。
垒窑床的时候顺带着留出以后进出的门洞和通风的孔洞,做完这些之后李怀溪在镇上定的青砖也到了。
青砖主要是用来垒窑壁和窑顶,窑床之上就是窑壁,用青砖顺着窑床往上垒,当垒到一定高度之后就要慢慢的往中间靠拢,形成一个拱形的盖子,把整个砖窑密封起来。
这一步本来以为是砖瓦匠就能胜任的活,但是干起来之后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村里垒墙技术好的村民们研究了好几天,大家都觉得单靠青砖一块块的往上垒很难垒成一个拱形的顶,实在没办法就去翻刘二爷的图纸,结果都快翻烂了也没有在里面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就在这时李怀山和黄大郎两位木匠有了好点子,俩人依据窑顶的尺寸用木头做了一个拱形的架子出来,支到砖窑里面后砖瓦匠可以直接把砖垒在架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