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人员立即运用专业的图像分析技术,对画面进行了处理。
经过放大和清晰化处理后,男子的外貌特征逐渐清晰起来。
此人身高大概不到1米7,身形偏瘦,体型并不魁梧。
从面部轮廓来看,他看上去30多岁,留着一头短发,神色慌张,时不时警惕地环顾四周,似乎生怕被人发现。
结合此前在案发现场获取的线索,如窃贼赤足留下的脚印、独特的作案手法,以及小河在案件中可能充当的特殊通道,办案人员推测,这名男子极有可能就是他们苦苦追寻的盗窃案嫌疑人。
他很可能借助小河的掩护,潜入高档别墅区作案,之后又顺着河水逃离现场,这才导致衣服湿透。
办案人员迅速行动起来,以男子消失的地点为中心,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收集更多线索,期望能尽快锁定嫌疑人的身份,将其绳之以法。
办案人员将男子的体貌特征与前期对窃贼的刻画进行比对,发现二者惊人地吻合。
这名男子身高不足1米7,身形清瘦,30多岁的年纪与基于现场线索推测出的嫌疑人特征几乎分毫不差。
更让办案人员笃定的是,男子出现在监控画面中的时间为凌晨4:35,而此前监控里白色塑料袋飘到桥下的时间定格在4:04。
从4:04到4:35,这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根据案发地周边的地形和距离测算,足够男子从桥的位置走到当前监控所在的地方。
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办案人员逐步理清了嫌疑人的行动路线。
案发当晚,嫌疑人很可能借助夜色的掩护,携带事先准备好的白色塑料袋,悄然潜入小河。
由于小河平均水深一米六左右,嫌疑人或潜水或涉水,顺着水流进入小区,完美避开了小区的监控系统。
得手后,他同样选择借助小河隐匿身形,撤离作案现场。
至于那漂浮在水面上的白色塑料袋,大概率是窃贼为混淆视听,精心设计的障眼法。
也许他将塑料袋顶在头上,伪装成普通垃圾,借此躲避监控的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