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洛阳则天门。
年已六十七岁的李恪终于得偿所愿,荣登大宝。
这一天则天门前,人群熙攘,旌旗招展,鼓乐齐鸣,礼炮轰响。李恪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上高台。
台下文武百官井然有序,蜀王李洛受命主持登基仪式,宣读前任天子李旦的禅位诏书。
“朕自登基以来,上不能制外戚以守祖宗基业,下不能保社稷以安黎民百姓,致使朝纲混乱,奸佞横行,天下大乱。
然中东王恪者,太宗三皇子也,龙章凤姿?、孝悌忠信?、武勇果决,镇守边境开疆拓土在先,诛杀武氏克定祸乱在后,朕今日上应天意,下顺民心,行饶舜之事,禅位于恪!”
李恪正式从李旦手中接受象征无上权力的大唐天子印玺!
他对百官说道,“自大帝以来,武后弄权,社稷不安,天下板荡,朕受命于危难之间,即位于倾覆之际,待乾坤再定,定还位于相王!”
这里的相王便是李旦。
李恪当即宣布,以李旦为皇太侄,那意思他百年以后把皇位再次传回李旦。
文武百官跪倒拜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恪继续说道,“我大唐以武起家,朕又欲纪念太宗皇帝,新朝年号便为贞武。”
群臣再次高呼万岁。
李恪又宣布以武后为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
李恪为何又立李旦为皇太侄?为何不立自己的子嗣为太子?
答案其实很简单,前文书曾讲过,当年长孙无忌杀了李恪全家,后来他在中东虽然又有生育,但此时年纪尚小,李恪此时毕竟年近古稀,还能活几年?
如果立自己年幼的儿子做太子,待他百年之后必然主少国疑,到时候大唐帝国难免再次面临血雨腥风,因此不如直接立李旦为皇储。
公元六百八十六年,新任天子李恪改元贞武,天子銮驾迁回长安,封赏群臣。
又把武后当年乱改的官名全部复原,升蜀王李洛为骠骑大将军,太尉,中书令,世称李骠骑。
李光弼为怀化将军,程务挺为左卫大将军,黑齿常之为右卫大将军,其余群臣皆有封赏。
大唐新皇即位,昭告天下,四夷君长皆来朝贺,是时大唐在全世界上已经有三百多个朝贡国,在诸多蛮夷之中,又出现了几张新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