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感不同受(抽奖活动最后一天,求月票)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3234 字 25天前

马懿和李阳春闻言点头,却没有停下干活的动作。

如此过了半个多时辰,返回村里的那些女子才一个个来到了田间。

她们背上背着竹筐,里面装有水囊和早饭。

自从衙门向移民们普及了喝生水的危害后,移民们便开始以凉白开为主了。

反正衙门每个月会发一担煤炭,节省些倒也够用。

“来来来,吃饭吧!”

李阿丈的话,让李阳春和马懿松了一口气,二人疲惫坐下,等着李阿婆和马阿婆将饭菜送来。

不多时,李阿婆与马阿婆到来,先为他们更换水壶,接着才摆出饭菜。

一碗粟米饭,半碗葵菜,这便是他们的早饭……

李阳春倒是没有犹豫,呼吸间便端起饭碗。

虽然觉得寒酸,但他还是大口吃了起来。

相比较他,马懿则是皱着眉头,目光看向碗里的饭菜,迟迟没有动筷。

“马先生,快吃吧,下午还有活呢。”

马阿婆笑着提醒,语气中带着几分关切。

“好……”马懿勉强笑了笑,端起饭碗,硬着头皮吃了起来。

饭菜虽然简单,但饥饿让他不得不放下身段。

吃饭期间,李阳春与李阿丈聊起了剑南道的往事。

“阿丈,你们当初为什么要从剑南道逃到陇右来?”李阳春问道。

李阿丈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三分无奈、七分愤恨:

“朝廷加税,贪官横行,我们这些百姓活不下去了。”

“剑南道的田地,十有六七都被世家庶族占了。”

“我们手中耕地本来就不多,结果朝廷自大中十二年开始加税后,就没有削减赋税的说法。”

“我与那些同乡辛辛苦苦种一年地,到头来连口粮都剩不下,反倒还欠衙门几斗粮。”

马懿闻言,忍不住插嘴:“那你们为什么不反抗?”

“反抗?”李阿丈苦笑看向马懿,紧接着低下头道:“我们这些平头百姓,拿什么反抗?”

“他们有兵器甲胄,而我们连农具都是生铁和石头做的,遇上衙门催缴,便只能逃去山里。”

“可是山里没有粮食和盐,最后还是得被逼出来。”

“最后没了办法,听说陇右的刘节帅菩萨心肠,我们这些流民才往陇右逃来。”

“只是逃亡的路上不容易,我家二郎病死在了路上,马家的两个女儿也走散了……”

李阿丈的话让李阳春和马懿错愕,尤其是马懿,他忍不住看向沉默不语的马家阿丈、阿婆。

眼见他们碗里的口粮和葵菜不足自己碗里的一半,他心里不免生出几分愧疚。

“日子总会一天天变好的。”

“如今的日子虽然比不得十几年前,但起码不愁吃喝。”

“乡上的直白们说了,公田开荒期间,每人每月都能领到五斗粟米,外加二两油盐和一百斤煤炭。”

“只要有口吃的,三四年后我们还是过上舒心日子!”

面对沉默的二人,李阿丈笑着安慰他们,或者说在安慰自己,眼中满是憧憬。

日子总会一天天变好的,至少李阿丈和永昌村的移民是这样觉得的。

“嗯!肯定会的!”

相比较年纪太小的李阳春,马懿反倒坚定不少。

毕竟他虽然没怎么吃苦,但陇右的变化却是他亲身经历的。

当初贫瘠的陇右在自家节帅手中,也不过三五年便恢复了繁华,更别提凉州了。

不过与他们的交流之后,倒是让马懿和李阳春认识到了陇右外的世界是何等残酷的世道。

他们都庆幸自己不用经历那样的世道,但对于他们还需要在永昌村务农两年这件事上,他们却暂时无法接受。

环境变化太快,落差太大,他们需要时间来适应。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也都没有想过逃跑。

毕竟他们毕业的时候,节帅可是说得十分清楚。

谁敢半途而废,官衙军队都容不下他,日后只能回家继承家中田亩,别谈什么作为了。

正因如此,李阳春和马懿只能不断试图融入永昌村中,时不时与四周开荒的其它人家讨论着众人逃入陇右前的经历。

诸如李阿丈、马阿丈两家经历者不在少数。

不是逃亡路上死了儿女,便是失散了同乡与亲族。

望着他们释然的模样,李阳春和马懿心里不是滋味。

与他们遭受的苦难相比,自己今日吃的这些苦又算得了什么?

“我算是知道节帅为什么让我们来开荒了……”

马懿深吸口气,想到了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

尽管他在进入临州大学后,在刘继隆的教导下已经收敛许多。

但在他看来,他昔日的不少想法,似乎与压榨这些移民的剑南道世家、官员们毫无区别。

哪怕那些想法已经被他改正,但谁又能说得准日后会不会又被他重新拾取?

反倒是经历了这么一场过后,今日的这些经历,恐怕很难忘却。

在他沉思同时,田间不少人又站了起来,准备继续干活。

马懿这次没了那么多抱怨,起身便干起了活计。

“李郎,你说我这种接受了五年红学的人,都需要亲身下地才能感同身受,其它大学的那些官员子弟,能体会百姓的难处吗?”

马懿主动与李阳春聊了起来,李阳春诧异看向他,似乎没想到这厮的思想觉悟那么高。

不过反应过来后,他这才摇头道:“他们能否体会,你应该比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