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帝国商业体系大洗牌

第二百八十七章:帝国商业体系大洗牌

大宋帝国京师御书房内,大宋帝国圣天子赵宇皇帝陛下听取了帝国内导部关于帝国商业情况的汇报。

官办制企业开放之后,各地商业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帝国控股企业及皇家企业基本退出民生,军工核心产业之外的所有产业只保证底价,也就是企业的底线。

地方制官办企业富有特色。在地方政府强有力支持和现有政策的扶持下,很快崛起属于中坚地位,甚至一些帝国企业和皇家产业都比不过地方制官办企业的发展速度。

赵宇沉思了片刻之后问道:"帝国境内正式登记造册的公司有多少?"企业只是一个统称公司,工坊,哪怕是一个小型的家庭式作坊都可以被称为企业,但真正能够挂上公司名的帝国相关条例中是有严苛规定的。(详见:《大宋帝国公司商业规章管理方案》在更名为大宋帝国商业规章法公司法。)虽然近些年进行了二到三轮的条件下降,但是资质审核一直是严格把关,如果没有,帝国户部衙门下属的企业管理调度部登记照册是有很多限制的,

一是地方性的和国家相关政策优惠不能享受。二是帝国官方性质包括涉外等优惠性企业及相关项目不能参与拥军待遇及特殊类产业,相关待遇是不能参与帝国企业,帝国银行及官办银行,皇家银行是不可能提供贷款的,如果民间银行接受这类公司的贷款需求,如果逾期还不上,是不能向地区法院申请进行武力催款。(上门查封清算资产算是帝国的一个特色。)

换句话说,除非是关联性企业或者是走所谓的漏洞,拿到公司的资质证明,否则很多帝国商业领域的待遇是拿不到的,本身这一点就是为了产业革新做的一手布局,以免出现前世企业的上限是劳动法这一说法。

几年前被收回各地路权,基于时局的考虑,审查决定开放地方制官办企业申办标准,这就造成一个尴尬。地方制官办企业会有一定是一定是很大的,操作空间和漏洞,它可以只在本地进行工作,本地官府作为一个持权股东,是肯定站在企业方面的,这也就造成了一定的原因,因此也就造成一部分原因,地方制官办企业在收益上除去纯收益,除去成本地方制官办企业企业,甚至于说是外企和帝国制官办企业和皇家产业的数倍之多。(还有一点,作为具有官府背景的地方,直官办企业也属于体制内的帝国之公办的银行,肯定是要给一些面子的,所以可能会有违规放贷的情况。)

今日负责内廷执守的是刚从皇家企业一线调上来的。对于商业方面,本来就有一定的了解性,于是开口说道:"启禀陛下,户部衙门呈上来的折子今年登记造册领取公司牌照的,一共有五千家。"

此话一出,现场的氛围瞬间冷了下来。这几年,随着地方制官办企业的开放允许,帝国海外事业的发展包括一些大的项目启动,帝国商业领域基本上属于黄金阶段,大量的企业兴起。据不完全统计,光是规模上达到万人级别的都有几万家。而挂上公司牌照的只有5000家,这5000家可是总和官办制企业就不止这么多,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赵宇开口说道:"有关部门负责人查一查,探一探底子。让帝国银行资务署成立特别工作组对帝国国有银行及地方制联合银行放贷问题进行审查,凡是违规放贷,商业用贷没有按照规定只审批给公司的,一律追回贷款相关责任人问责,调查。皇家银行资产稽查科立即对皇家银行各地分行放贷管理运营相关事务进行抽查。凡是违规问题严肃处理。通知皇家律政事务所放出去的贷一分不少的,要全部追回。另外,对所有已经挂上公司牌照的企业进行资质审查,有一项不合格打入黑名单,收回所有产业已经参与的项目直接清算出局。通知内导部及有关部门立即介入全过程监督。如果有一个人敢在这件事上打马虎眼,朕诛他九族。"

天子一怒,浮尸百万。当今天子之立法程序启动以来,极少使用诛九族这种极刑。可是现在真的是被逼疯了,所以每个部门都不敢再打马虎眼,大量的地方制官办企业贷到的款项被一分不少的全部追回。

地方制官办企业其实挣钱就靠三样,一是政策的扶持;二是靠地方官府。作为一个持权股东给予的一些隐形特权;三者是靠着地方制官办企业比较特殊的定位,在国有银行,地方银行及民间银行进行大量的贷款征集收集,资金进行一个资金回流。

真正靠实业来让地方制官办企业盈利是根本不可能的,毕竟天子早年就说过,帝国产业和国有产业包括皇家产业挣钱不是第一要务第一要务是民维稳民生也就是维持帝国的正常秩序稳定帝国产业之所以外人看来挣钱是因为它把持了很多像军工,民生之类的核心产业巨头他们把持了核心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