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不痛不痒夸赞秦良玉:料敌如神。
这之后,秦良玉成为围剿奢崇明的总兵,杜文焕就是其麾下锻炼出来的人。
西南大山,围困战,缺兵少械,普通人想想都头疼。
陆天明在北方,都不敢用二十万人去围黄台吉。
对比一下秦良玉,她带着两万新兵,以寡击众包围十万人,把奢崇明困在方圆三百里山中七年。
一口一口把十万叛军耗没了,且明军伤亡不过三千人。
善战者无赫赫战功,朝廷根本没对西南用力,秦良玉解决了大麻烦。
地方官彻底拜服,总督、巡抚、巡按、布政司、按察司,所有人都在上书夸赞秦良玉的功绩。
可惜这时候北方焦头烂额,秦良玉的功绩被淹没在大明整体的颓势中,崇祯不痛不痒,给甩了一连串虚衔,没了下文。
六年前,黄台吉破关,秦良玉自掏腰包,带白杆军入京勤王。
崇祯感动哭了,真的哭了。
这一万白杆军成为皇帝的遮羞布和最后的底气,一直在京畿驻守,还不用皇帝担心饷银。
皇帝召见秦良玉,觉得她秉赋超群,文翰上乘,兵谙神韵,连作四首诗夸赞,对一个将军圣旨夸赞:兼通词翰。
这好像是夸无可夸了。
流贼在她手下连一合都不敌,朝臣甚至懒得夸了,好像夸她剿匪是侮辱她。
不过…这也让她更难挑大梁了。
秦良玉的出现,让男人对巾帼英雄的想象变得拘气。
皇帝和朝廷没魄力让秦良玉做国战主将,陆天明有,女人、宣慰司都不是问题,给她安内攘外、剿贼御侮的绝世功绩。
秦良玉也打的漂亮,如何奖赏呢?
陆天明挠挠头,快下值的时候,把宋裕本叫到仁智殿。
大都督府的掌印盯着两个黑眼圈,头发还有点凌乱,比慵懒的陆天明疲惫多了,见礼过后,低头等着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