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唐朝宛如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以其璀璨的文化、繁荣的经济和开放的政治格局,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盛世典范。在这光芒万丈的时代,张九龄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与非凡的文学造诣,在历史的苍穹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一生,与唐朝的兴衰紧密相连,其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与思考。
一、崭露头角:岭南才俊初长成
张九龄出身名门,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这样的世家背景,赋予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族传承的使命感。家族世代仕宦,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张九龄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经史子集耳濡目染。
张九龄天赋异禀,展现出远超常人的才华。7岁时,他便能吟诗作文,灵动的文思和敏锐的感知力,让周围人惊叹不已。13岁时,张九龄更是凭借一封书信,得到了广东刺史王方庆的高度赞誉。王方庆断言这个少年前途不可限量,这份来自权威人士的认可,不仅增强了张九龄的自信,也让他在当地声名鹊起,为其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科举入仕:初涉官场展锋芒
在古代,科举是寒门子弟和世家子弟共同迈向仕途的重要途径,张九龄也不例外。武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张九龄肩负着家乡的期望,成为当年韶州唯一进京赶考的考生。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文章得到考功郎沈佺期的赏识,成功进士及第。然而,这次考试成绩引发了质疑,武则天下令让李峤主持重试。张九龄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再次拔得头筹,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张九龄参加制举,在才堪经邦科中及第,获授秘书省校书郎官职,正式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在官场的初期,张九龄结识了被贬谪到岭南的张说。两人一见如故,张说对张九龄的才华极为欣赏,这份赏识和情谊,不仅在精神上给予张九龄支持,还在日后对他的仕途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景云三年(公元712年),张九龄应道侔伊吕科,对策第二等,升任左拾遗。这一阶段的经历,让张九龄积累了宝贵的政治经验,也为他施展抱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三、仕途起伏:心怀天下展宏图
(1)与姚崇的分歧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张九龄向宰相姚崇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建议,主张远离谄媚浮躁之人,亲近纯洁忠厚之士,在用人上注重才干,施政时把握正确方向。姚崇对这些建议颇为认可,并积极整顿吏治。然而,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再次向姚崇直言进谏,由于“封章直言,不协时宰”,引发了姚崇的不满。同年秋天,张九龄以任期满为由,辞官归乡。这次经历,虽让张九龄暂时离开了政治中心,但也彰显了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性格。
(2)开凿大庾岭路与再度回京
回到家乡后,张九龄心系民生,向朝廷请求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他在奏折中指出,大庾岭道路的开辟对帝国财政意义重大,能让岭南的丰富物产顺利运进中原内地,增加朝廷税赋,满足江淮地区的需求。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冬,唐玄宗命张九龄以左拾遗的身份督造大庾岭南路。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带领众人披荆斩棘,指挥施工。两年后,一条宽一丈、长三十里的大道建成,南通广东南雄,北接江西南安,极大地促进了南北交通,推动了岭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因这项功绩,张九龄再度被召入京,担任左补阙一职。
(3)与张说的合作及封禅事件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张说兼任中书令,经他推荐,张九龄升任中书舍人。两人在政治和文学上相互支持,携手推动了诸多政策的实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前往泰山封禅,张说在选定陪同官员时,大量保荐亲信。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劝谏张说官职爵位应凭才德授予,否则会引发非议。但张说并未采纳这一建议,诏令一出,果然遭到众人非议。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张说因多次压制御史中丞宇文融的主张,被宇文融联合御史大夫崔隐甫弹劾,张说被停职。张九龄受牵连,被调离中书省,改为太常少卿,后外调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上书以母亲年老为由,希望能换一个离家乡更近的州任职。
(4)地方任职与回京拜相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张九龄被任命为洪州都督(今江西南昌);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调任桂州刺史(广西桂林)兼岭南按察使。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心系百姓,积极推行改革,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开元十八年冬十二月戊申(公元731年2月9日),张说逝世,唐玄宗想起张说曾荐举张九龄。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三月,张九龄被召回京任职,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主管集贤院工作。此后,他的仕途逐渐顺遂,历任工部侍郎、知制诰、检校中书侍郎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