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科学院解锁新成就 东江行套路埋伏笔

第138章 科学院解锁新成就 东江行套路埋伏笔

看着这个帽子,大少只能直呼两个字:完美。

“公子,这帽檐可是费了大力气,要不是皮草坊的肖师傅出主意,在中间用硬牛皮做支撑,都做不出来。

这一套样式是参照公子的尺寸做的,看在公子身上是什么样子?我帮你把衣服换上,看合不合适。”

秦娘子说着话,直接上手扒衣服,也不管这小公子已经九岁,不是个小孩子了。

“难怪,明明做的是将军服,竟然还做这么小,原来是给自己做的,姑姑等等,我自己来。”

正自言自语的大少发现秦娘子要扒自己衣服,大叫一声,想要躲避。

可是他身边有两个妇人,哪里躲得掉,直接被秦娘子抓住,扒得赤条条的换衣服。

这一刻,大少感觉自己好可怜,一点面子都没有啦。

三下五除二把那新衣服换上,又把肩章也装上,秦娘子站在程风面前,前后左右的看了一遍,眼睛里闪着惊奇。

“好看,公子,你自己看看和你设计的一样不?”把大少一把从桌子上抱起,放到穿衣镜前。

程风看着穿衣镜里的自己,穿着类似现代的将军服,身体向右侧了侧,镜子里显现出盾牌形状的臂章。

臂章下方是精致的刺绣长城图案,上方绣《中国陆军》字样。

看着这身衣服,程风突然间又觉得自己威风八面起来。

“好,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种感觉。其他款式可有。”

“有,公子等一下,先让你看看女装。白娘子,去叫几个姐妹们换上新式衣服过来,给公子看看。”

白娘子转身出去,一会儿带着六名姑姑进来,六人分别穿的是海军和陆军的士兵服,军官服和将军服三款式。

唯一不同的是,海军服配的是长裙装,臂章为中国海军,陆军服穿的是裤装,臂章为中国陆军。

服装的设计制作基本满足大少的要求,虽然没有后世的那么笔挺,但也是足够了。

特别是小翻领的将军服,女生穿起来真的很威风。

“就这个感觉,没错了,姑姑们你们很厉害,照这个款式定型,量产吧。

至于这种服装的尺寸,姑姑你到学院去找那些学生,丈量出他们的所有身高,统计出相同的尺寸,确定出十个统一的尺寸后量产。”

秦娘子:“行,现在还有男装,可是没人试穿,公子,可否让你的护卫试试?”

“石达开,吴钟。”

“到?”

“进来十个人,试穿衣服。”

门外传来一声:“是!你们几个跟我进去。”随后走进来十二个人。

试穿常服,作训服,棉衣,棉裤,棉帽,棉大衣。还试穿了橘黄色的轻木救生衣。

一天的时间,大少验证了所有的新服饰,与自己的设计图纸基本相同。

虽然布料不是很满意,不过这是什么时代,能做到如此质量,也算不错了。

“秦娘子,服装样式确定,你们可以大量生产了,每一种款式都要生产上万套,工作量很大,人手不够就扩充绣娘数量。

让管委会通知各村镇,调一些做衣服手艺好的人来。”

样式得到肯定,锦绣坊就可以大量制作,达到需要的数量,只是时间问题。

秦娘子道:“这次去苏州,也顺手招了五十多绣娘,都是原董家绣庄的,锦绣坊现在有绣娘四百人,这个坊快要住不下了。

在调人手过来,最多能再住下一百人,再多就安排不下。”

大少想了想说:“你们右边邻居是毕升坊的商务印书馆,左边好像没有安排部门?”

秦娘子点头,“左边还没有挂坊牌,应该是没有人住。”

程风看看白娘子说道:“这样吧,左边那个坊也给你们了,就叫董绣坊。

白姑姑,你们董家的绣艺非常的好,是国宝级传承,是艺术瑰宝,白姑姑要好好传授技艺,莫让这门手艺失传了。

姑姑把绣娘分两处,绣功好的去董绣坊绣肩章臂章,会做衣服的留在这里做衣服,这样就可以在多招六百人,加起来,工人有一千,应该勉强够了。”

什么是艺术瑰宝,白娘子不懂,她被大少的新词说懵了。但她知道公子说的意思是董家的刺绣手艺是宝,很珍贵,要好好的传承。

“董绣坊?”秦娘子默念了一句,看看白娘子,心中有所感悟:“好的,马上让人去安排。”

……

基隆河一处小支流,支流虽小,但水量却很大,一群原南京营造司的老工匠们正集中在这里研究,支流的一处瀑布。

这处小瀑布很壮观,水桶粗的一股水流从天而降,上下落差竟然有二十多米。

这条小河,在第一次地形考察的时候就被大少看中,管委会已经安排人在这里观察了两年,确认了这条小河在干旱的时候,水流不会枯竭。

工匠们来这里研究从哪里筑坝可以建成一座小水库,用来提高瀑布的落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还要从上面埋一条水桶粗的管道,引导河水从管道里往下流。

因为大少没有解释,工匠们并不明白,让河水直接从上面飘洒下来不好吗?为什么要引河水从管道走。

理化学院内,橡胶实验小组,学生们经过多次试验,做出来了弹力极强的淡黄色橡胶管,还做出了几对非常贴手的橡胶手套。

更重要的是,橡胶轮胎做出来了,这种扁平轮胎本来是要做实心的。

但程风想着全实心橡胶用的太多,想做内外胎吧,那内胎的制作难度似乎更大,也做不出来。

便提出了一个馊主意,用稻草做成圈,再用细麻布把那稻草圈紧紧的缠绕起来,然后放在橡胶轮胎的中间当胎心。

为了让这个胎心有足够的压力支撑,还在这稻草圈中间插了一支弯曲的铜管出来当气嘴用。果然往这胎心里充满气之后,轮胎的强度和弹性都出来了。

当程风得到轮胎已经试制成功,再次来到机械厂,看到的就是一套完整的,带有四轮鼓刹系统,前轮转向系统和弹簧减震系统的四轮马车底盘。

只要在这个底盘上装上车厢,得到一架近代化的马车。

看到这个成果,程风很高兴,车载火箭炮总算是有了底盘。马上让机械厂抽调人手,单独组成马车底盘生产车间。

同时橡胶实验小组也抽调出骨干,组成理化学院橡胶轮胎生产实验车间,并把化学专业五班的同学全部拉进这个实验车间来生产轮胎。

随着这些同学的技术逐步增长,橡胶轮胎的生产会逐步加快。那时候,橡胶制品实验小组会继续按照大少所提供的图纸,逐步试验制造真正的充气轮胎。

东山脚下,一处远离城区的大四合院外,一群学生正指导工匠试验一种叫定向地雷的新式地雷,地雷用的是新生产出来的一种黄色的,叫炸药的火药。

这种火药与常见的火药不同,常见的火药如果不是密封空间,那就是大烟花,根本就炸不起来。

可这叫炸药的家伙不一样,哪怕是什么包装也没有,就这样裸露着放在野外,它同样会炸,奇怪的是这家伙不怕火,用明火暗火都点不燃,非得用一种叫雷管的东西才能把它点爆。

这种定向地雷最可怕的是它的表面覆盖着八百多颗的铁珠子,工匠们已经试了好几个了,测量出来的数据很是吓人。

这家伙爆炸,它所朝的方向一百五十米方圆会被那八百多个铁珠子打的一片狼藉。

杀伤覆盖面积很大,打击距离还远,用到战场上去,一颗雷不知道要封死多少人。

让人感觉神奇的是让人感觉神奇的是,这地雷的外壳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爆炸之后,它的那个铁壳竟然都还能完好,重新装上火药还能再用。

时间如飞,一晃整整二十天的时间过去,大少四处查看自己的新科技新成果,忙得不亦乐乎。

南京的公子小姐们也游山玩水玩得心满意足,看到了太多与大明完全不一样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太多不一样的新鲜事物。

二月二十五日,来台北应试的三百名老秀才,三十六名没有功名的大才女们,经过二十天的岗前培训,今日经过考核后,签署了一年的试用合同。

正式聘请为旧港宣慰司教师系统的一名见习夫子,会被分配到各处的学校去任教,一年期满,愿意继续任教的,就是签署长期合同。

而跟着过来的一大群自愿支教打零工的才子们,都没有签署用工合同,直接分配上岗。

这一群人,大部分都会是将来复社的骨干,台北的这些经历,也不知道会对他们今后的思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不和他们签署用工合同,也是因为他们都是要考功名的,随时都有离开的可能。

因为科学院新增了政治学院,黄宗义,陈子龙,被应邀成为政治学院的客座教师,虽说他们俩并不知道政治是个什么意思,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合作教师的好心情。

而方以智不愿意当政治学院的夫子,参观的时候,就对那个叫发电机的奇怪东西感兴趣,他更想去的是理化学院把叫发电机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原理搞明白。

学院自然也是同意的,所以方以智成了理化学院的客座教师。

吴昌时觉得机关术挺好玩的,便要求到机械工程学院当支教,也如愿成了机械工程学院的客座教师。

陆世仪对航海有兴趣,在表达了意愿后,成了海军学院的客座文化教师。

原本几人也觉得当个夫子嘛,没什么难的,这是很平常的。

但是当他们拿到学校的教科书的时候,几人都吃惊不小。

黄宗羲,陈子龙没想到,政治学院竟然是专门教人如何当官的学堂。

当他们看到手里的那一大堆叫什么社会学,管理学,政治经济学,领导艺术,还有简说历史,简说地理等教科书。

并翻看了里面的内容,读到了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知识。

读了十几年书,俩人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社会,什么是管理,特别是政治和经济这两个新鲜感十足的词,这些都是四书五经里从来没有说的内容,把这俩大才子震惊得无以复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吴昌时,陆世仪是文化教员,并没有得到其它专业的书籍,他们只是收到一本语文课本。

看着手里的语文教材,看着里面的内容,这才知道除了四书五经之外,教导学生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既传播了文化,又加强了爱国爱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