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人才辈出的四府一驿
熊辟疆这个人,如果一直待在陈琦身旁,想要出人头地恐怕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知道,陈琦现在的手下,可不是三四年前的那个手下无人可用的时候了;现在的楚王府,说是人才济济也不为过。
先不说皇帝陈伽罗送来的那两百多名来自皇家官学的优秀学子,就单论岱岳孔家送来的几百名孔府学生,那可都不是等闲之辈。
这些年轻人在陈琦以及兰园各个领域的大佬精心教导之下,可谓是学有所成。
他们纷纷在南境踏入仕途,成为陈琦楚王府治下的官员,全心全意地协助陈琦管理着四府一驿。
而且令人惊叹的是,陈琦麾下的人才居然还有剩余,可以调配去支援南境十八州的其他州府,助力那些地方进行体制改革和政务处理。
正因为如此,南境十八州现今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层面,都足以笑傲整个中元帝国,即便是放眼整个东洲大陆,也难有能出其右者。
而造就这一切辉煌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正是陈琦所采用的那种独特的、源自他前世记忆的“分科治学”教育模式。
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绝非传统教育体系下只会摇头晃脑念着“之乎者也”,一味依赖前人经验来当官做事、做学问研究的老式文人可比。
正因如此,陈琦在使用这些人才时才能如鱼得水,将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更不用说,陈琦自从被册封为王爵,并获得相应封地之后,便毫不犹豫地决定将之前仅在丰都驿推行的“义务教育”制度全面扩展至其整个封地范围内——也就是四府一驿全境。
历经长达三年有余的不懈努力与大力推广,诸如“小孩子必须接受教育”以及“只有通过上学读书才有机会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等等观念和理论,已然深入人心。
这些理论不仅在四府一驿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和支持,甚至在整个南境地区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广受推崇。
时至今日,陈琦已经完全无需派遣人员深入乡村去核查统计小孩子的入学比例了。
因为当地的百姓们一旦发现自家孩子到达了法定的入学年龄,都会在第一时间主动送孩子们前往官方开办的学堂就读。
即便是单纯冲着官府每月给予的那份粮食补贴而去,家长们也觉得实在没必要把孩子留在家里。
毕竟,一个年幼的孩子即便能够帮忙干点简单的农活或者家务,但所做贡献终究有限。
更何况,对于那些普普通通的家庭而言,将孩子送入学堂,不仅能够有机会赌一次改变孩子和家族命运的契机,甚至说不定就能为自己的家族探寻到那么一丝出人头地的可能性呢。
且不说孩将来能否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但就这一行为本身,便已经蕴含着无限的希望与憧憬了。
而且呀,更让人欣喜的是,将孩子送去学堂读书,还能够从官府那里领取到相当可观的补贴呢!
这些补贴可一点的不少,别说足以贴补家用,减轻一些生活的压力;甚至还足以让他们在家里多养一个人。
相比于孩子们干活创造的那点价值,孩子们入学后,从官府领取的补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送孩子去上学都是最为明智且划算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