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纷乱的英国政坛

然而,就在他准备行动的时候,苏格兰场的刑事调查处(CID)接管了所有罪证。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让豪斯感到措手不及,他意识到,整件事情继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可能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

抓捕行动的第二天,冬日的暖阳终于洒在伦敦的大街小巷,然而这座城市的氛围却已截然不同。《泰晤士报》毫无征兆的全文刊登了一位匿名者寄来的揭发信,这封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信中以极其严谨且详尽的笔触,完整而详细地揭示了陶尔哈姆莱茨警区高层与港务局之间那见不得人的勾当。

文中宣称:在高额贿赂的强大诱惑下,很多政府官员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向伦敦的大走私犯莫雷尔提供安全保障,协助其逃避巨额关税,这种职务犯罪行为令人发指。

不仅如此,该文章还暗示有下院议员,甚至是内阁成员也参与到这桩错综复杂的走私案中,使得整个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力急剧上升。

此文一经刊出,整个英国的舆论瞬间哗然一片。那些平日里关注着社会动态的热心伦敦选民们(主要由贵族世家与财富拥有者构成),在震惊之余,纷纷行动起来。

他们义愤填膺,群情激奋,如同汹涌的潮水般涌向白厅街4号,以及议会大厦所在地的威斯敏斯特宫。

在这些地方,所有人都情绪激昂,当众指责或是高声抗议苏格兰场的腐败行径。他们的声音响彻云霄,表达着对这种丑恶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怒。

被煽动的伦敦市民们同样是态度坚决,一致要求国会对那些包庇走私犯罪的渎职公务员一查到底,哪怕调查会牵扯到下院议员和内阁部长,也绝不能姑息迁就。

一听到选民们要求惩戒议会下院,最为高兴的莫过于议会上院,也就是贵族院。

那些世袭罔替的议员们,身份各异,主要包括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家权贵族、终身贵族、苏格兰贵族、爱尔兰贵族、离任首相、法律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等。

自从1689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贵族院的势力范围就大打折扣,曾经的辉煌和权势已不复往昔。

尽管上议院依然保留着否决和中止,有权审查或是无限期拖延议会下院的决议案,但在现实中,这种权利通常都不大管用。

因为下院内阁只需要轻轻摇晃一下手中的财权,那些可怜兮兮的贵族老爷们,就会像宠物狗一样摇头摆尾的讨好议会下院。

这背后的原因颇为无奈,自从新兴商业贵族和大布尔乔亚成功掌握着大英帝国的财富之后,反倒是不思进取的传统贵族一个个都穷得叮当响。

为了维系那看似滑稽而可笑的贵族体面生活,其中的很多人不得不向下院议员和他们的同盟者大肆举债,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尊严和地位也随之逐渐丧失。

现在好了,老贵族们扬眉吐气的时候最终来到了。在得知《泰晤士报》的倒戈爆料,确定议会下院有人卷入到走私案后,贵族院的议员们仿佛瞬间找到了翻身的机会。

他们一个个化身为正义使者,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得意的神情,准备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以一种庄严而权威的姿态,调查议会下院和内阁政府成员的贪墨渎职行为。他们摩拳擦掌,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这场调查中大展身手,借此重振贵族院的威风,恢复往日的荣耀和地位。

在《泰晤士报》刊登匿名者的揭发信,还有平日里关心国家大事的“央格鲁-撒克逊老爷们”纷纷上街抗议,以及贵族院的积极干涉之后,原本因“复仇者号”叛舰事件的顺利终结,而稍稍平息的英国政坛,瞬间又陷入了混乱与动荡之中。

对于下议院议员们来说,这封揭发信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他们中间炸开了锅。一些议员们惊慌失措,尤其是那些心中有鬼,可能与走私案有牵连的人。

他们面色苍白,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平日里在议会中侃侃而谈的自信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开始四处奔走,与自己的亲信和盟友秘密会面,试图商讨出应对之策。有的议员试图销毁可能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将那些与走私案相关的文件藏得严严实实,仿佛这样就能掩盖自己的罪行。

而那些自认为清白的议员们,则感到无比愤怒和委屈。他们义愤填膺地在议会中发表演讲,痛斥这种腐败行为,试图与那些可能的渎职者划清界限。他们呼吁进行公正的调查,以还自己和议会一个清白。这些议员们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和正义,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整顿议会的风气,恢复公众对下议院的信任。

然而,更多的国会议员持观望态度。这些人深知政治的复杂性,不敢轻易表态。他们默默地观察着局势的发展,等待着更多的信息和机会,以便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立场。这些议员们表面上保持着冷静和沉稳,但内心却在不断地权衡利弊,思考着如何在这场看似危机实为机遇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政治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