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加富尔捣鼓的意大利战略,伊藤博文制定的日本战略,从几率上来说都比法国人这份计划成功率更低。
有这么多成功的案例,弗朗茨自然不敢掉以轻心。毕竟法国人的实力雄厚,只要拿破仑三世不抽风跑到前线瞎指挥,他们就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理论上这么多计划,除了莱茵兰地区奥地利无法妥协外,别的地区都是有可能实现利益交换的。
莱茵兰地区的矿产对法国人很重要,实际上也不是无法代替,比利时就是替代品之一。
只要保证数十年内煤炭供应,随着海上运输的发展,航运成本持续降低,从海外殖民地开采矿产资源运回本土,成本也在工业的接受范围内。
甚至法国人干脆找个机会先下手为强,打奥地利一个措手不及,从战场上夺取莱茵兰地区。
弗朗茨从不怀疑这种可能性,奥地利参谋部都有上百份进攻法兰西的作战计划,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法国人有同样的想法一点儿也不奇怪。
第八十八章 时势造英雄
英国人下场拉偏架,让这场战争再次变得扑朔迷离。究竟是沙皇政府的钱包先被掏空,还是普鲁士王国在战场上先支持不住,这个问题没有人知道。
丧失了海上运输通道,俄国人想要集中兵力,迅速击败普鲁士人的计划破产了。
自从俄国人丢失了波兰地区后,圣彼得堡的粮价就持续增加,较之战前已经增长了百分之三十。
这还是亚历山大二世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的结果,要不然粮价倍增也不是没有可能。
俄国人的粮仓很多,唯一的问题是交通。从乌克兰、莫斯科地区运粮到圣彼得堡,价格上涨是必然的。
冬宫军事会议上,陆军大臣赫拉梅德分析道:“根据目前的运输能力,我们能够投入到前线作战的部队,不会超过四十万。
靠这么点儿兵力,要赢得这次战争的胜利几乎没有可能。原来的作战计划已经不合时宜了,陆军部决定改变作战计划。
在波罗地海、白俄罗斯地区进行战略防守,把主力部队投入到乌克兰地区,沿着俄奥边界向波兰地区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