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在二十年内,看到这条遍布全国的铁路网,你能不能做到?”弗朗茨慎重的问
“陛下,请放心,我保证会提前完成任务!”施泰因激动的说道
只要有钱,铁路建设就不是问题。
要知道奥地利政府手中还有一帮劳工呢?这帮参加过叛乱的倒霉蛋,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被牺牲掉。
弗朗茨不信,用这二十万条命还铺不出来三万八千公里铁路。要是不够就继续挑起战争好了,欺负一下奥斯曼帝国,劳工还不滚滚而来?
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都是需要有人牺牲的,没有牺牲哪里来的成功?
第二十五章 分果果
任何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弗朗茨不会忽视生产力的局限性。这个年代铁路施工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可是施工效率依然不高。
二十年修建三万八千公里铁路,平均下来每年修建1900公里铁路,在19世纪中期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
资金上也是一个问题,两千万盾要修1900公里铁路,平均预算才一万多盾每公里,在人工基本上免费的情况下,平原地区施工可能勉强够了。(只计算工程费,不考虑拆迁补偿,不考虑地质条件。)
实际上,奥地利帝国就不是一个平原国家,复杂的地形不在少数,这又严重制约了铁路施工。
这些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可以克服,大不了就是绕路,反正这个年代奥地利铁路施工,是不可能开凿几百米长,乃至于几公里长的隧道。
遇到特殊地形,无论是绕路,还是迎难而上,这都意味着成本上的大幅度提高。
最终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或许等实地勘探完成过后,工程师们能够给出一个初步预算。
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不可能都投入到铁路建设上。在弗朗茨看来每年的铁路建设费用,最好压缩在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五以内。
不足的部分就只有靠民间资本补齐了,简单的来说,就是想办法让贵族掏钱建设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