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3页

之所以选择这种防御式的住宅样式,是从吕宋的实际情形出发。在大规模移民以前,整个吕宋岛上,除了几个马尼拉附近的城邦之外,尽是一片莽荒。哪怕是开发二十年之后,仍存留有大片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而且因为种植园经济的特点,使移民们不能结城而居,住得十分分散,很容易遭到仇视华人的土著袭击。总督府和南洋公司的军队也不可能时时驻守在每一个移民点,所以如何保证移民的安全,就成了关系到成败的头等大事。

在往来书信中,看到这个问题后,沈默马上想到了,当年在赣南剿匪时,令他印象深刻的客家围屋。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楼内有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设施,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他也曾经亲眼目睹过,这些大型的防御建筑,是如何在官军的猛攻下巍然不动的,因此提议东南总督府,可以为移民建造这样的住宅。

而这种防御性良好、且有利于增进族群凝聚力的小聚居式住宅,一经出现,便受到了移民们的欢迎,十余年时间,吕宋境内已经建立起一万多座这样的围屋。可以说,客家围屋是种植园经济,乃至移民成功的关键因素。

※※※

这天日落之前,队伍抵达了距离珠江府城八十里的一处围屋村寨。

打前站的侍卫,已经先一步与这里的居民做好了沟通,当知道大部队自带了草料和干粮,只需要为贵人提供一些热水和食物后,村长十分高兴的打开寨门,欢迎沈默一行的到来。

只有到了近处,才会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土楼,其实异常高大雄伟,足有四层之高。这种功用的建筑,防御性肯定被首先考虑,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上,加设了敌台,可以居高临下的射击。唯一的薄弱点是入口,但沈默借着天光细细打量,看到硬木厚门上包贴了铁皮,门后可以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如果没有红衣大炮,是很难攻破的。足以保障居民们的安全。

这个寨子里一共有三十多户,四百多口华人,还有充作侍女的四十五名土著妇女。除了收获的季节,这里难得来什么人,一下子像过节一样热闹起来。按照村长的吩咐,居民们开始生火,为这一千多人准备热水,孩子们则跑到外面,好奇地打量着这些外来人,和他们肩上的火枪。

村长让男人们安置大部队,他则请沈默上到轩敞的四楼。洗漱更衣之后,在客厅稍坐,喝了杯宅子里自制的热可可,沈默感觉身上暖和多了。

这时皮肤微黑的侍女,端上香气扑鼻的烧鸡、烤鹅、炖肉、甚至还有一只烤乳猪。就这样,村长还一个劲儿地说招待不周。沈默虽然不喜荤腥,但客随主便,还是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欣然与村长和几位老人,一起享用这顿丰盛的晚宴。

虽然对肉食敬谢不敏,但沈默很喜欢他们自酿的甘蔗酒。尤其是数年陈酿,有一股独特的,无与伦比的口味,喝了半天沈默才尝出来,原来是朗姆酒的味道。

酒桌上是消除陌生感的最佳地点,加上沈默强大的亲和力,酒过三巡,便和桌上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当然对于第一代移民来说,见到新朋友必然要带着骄傲,谈起他们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

与陈老栓那一代自发的移民不同,这个村寨的居民都是由南洋公司在广东招募而来。老人们对南洋公司天花乱坠的广告词仍然记忆犹新,好像只要来到吕宋,每个人都能变成良田千顷的大地主,无须耕作和劳苦就能变成大富翁一般。他们一半是被这种极具诱惑力的宣传吸引,一半也是因为匪患,因为官府横征暴敛实在过不下去了,呆在国内也得背井离乡,还不如下南洋碰碰运气呢。

事实上,在南洋归化的最初十年中,八成以上的移民都是福建和广东人,因为两个省份多山地,可以耕种的面积少得可怜,巨大的人口压力,使许多人不得不另谋生路。在风险巨大的移民中,只有这些本就快活不下去的移民,才会损失的最少,得到的最多。

沈默在内阁时,曾经与进京述职的广东巡抚谈起此事,巡抚抱怨‘这种像传染病一样的移民狂潮’,表示无法理解闽粤人蜂拥到吕宋开荒的现象。

沈默对他说:‘所谓荒凉都是相对而言的。对闽粤山区的民众来说,吕宋的土地算不上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