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只需要生一个孩子,就可以在南洋增加两个国人,而且其母族也会因此亲近大明,华人与本地人之间,南洋与国内之间,便因此有了更密切的联系!这比移民的效用可高多了!”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沈默喝口水,望着听傻了的吴百朋道:“首先你就要把这件事带头做好,虽然南洋女人身体浅黑,不如中土女子白皙,不过她们的身体婀娜、面容娇俏、性格火辣、明眸善睐,又是大明女子不能比的,你虽然年纪大了些,但常年习武,内力深厚,就勉强纳个十房八房吧……”
“噗……”吴百朋吐血道:“大人这是要我铁杵磨成针啊……”说着不忿道:“要是说起带头来,您这位督师大人,更应当以身作则。”
“这个么……”沈默苦笑道:“我家那位素来……唉……我在河套的事情还没了结,又怎敢再添新债?”
“既然如此。”他都这么说了,吴百朋也只好不再攀伴儿道:“下官就勉为其难吧……”
※※※
兵贵神速,大军很快进发,三万天朝军队,以郑松的三万莫朝军队为先导,加上征发的四万民夫,浩浩荡荡号称十万北伐大军。
这时候,天朝大军登陆岘港,帮助南朝北伐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东南半岛,安南境内风云突变,再不是当初莫朝胜利在望,黎朝文武纷纷归附的样子了。大军还没进发,就有许多原先叛过去的公卿,暗中派人过来,表示随时愿意回归,帮助天兵讨伐北朝。甚至缅甸等几个国家,也表示愿意出兵相助,尽快消灭北朝反动势力。
莫朝上下见形势日益不利,自然忧心忡忡,但统一就在眼前,又不愿放弃大好的局面,最后经过激烈的争吵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们有十几万大军,人数上还占优势,焉能不战而降?
于是也为最后抵抗进行准备,谦王莫敬典令四镇兵民,增筑大罗城外三重垒,起自日昭越西湖,经椰桥至青池,逼珥河西北。垒身高胜升龙城数丈,阔二十五丈,掘三重濠。俱树竹木,延袤数十里,以为守备之计。同时派大将阮倦统领下督卫士及四镇兵,至安谟界与黎军会战。
郑松指挥黎军佯退,将莫军引入天朝军队伏兵处,莫军被斩千余人,被俘六百余人,狼狈退回。
隆庆五年腊月底,联军经过周密准备,向莫朝发动了总攻。
第八六四章 会盟(中)
安南南北朝对峙已经好几十年,双方都有险些致对方于死地的机会,对彼此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了解,不知就如何剿灭对方,反复做过多少推演。但是因为实力所限,大好的计划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现在有了天朝大军相助,南朝迅速的起死回生,因为北朝主动收缩,很快收复了失地,并转守为攻,得以执行尘封已久的克复计划——这个计划认为山南一路,北朝布水陆重兵防守险要,难以得志。惟山西上路以及宣光、兴化、太原之境,林莽旷漠,路径僻绝,希望与镇守大同的主将镇郡公武文密会合后,再出师天关,经兴化、渡洮江、据宣光、收用藩目土酋,经略太原、谅山、进兵京北,用兵海阳、山南,最终形成‘以大军三面临之,何患不克?’的局面。
这是一个大胆而周密的进攻计划,可以绕开莫朝苦心经营的大罗防线,并且采取就食于莫的策略,无论成败都对北朝会是很大的摧残,但是否执行,决定权却不在郑松手中,而要看此次的主帅吴百朋和主将俞大猷的。好在两人都对这个计划赞不绝口,只是认为细节上还需要完善。
出征之前,吴百朋暗地里对俞大猷道:‘南洋诸国大都生性驯服,唯独安南,自古就是祸乱之源,数度反叛中国,对我们永踞南洋的国策,是个大麻烦。所以安南的男人,越少越好,但我大明仁义之师,怎能杀戮无辜?’其实这话不该说这么白,但吴百朋担心俞大侠身上古风太盛,万一搞起什么一视同仁、投降不杀来,岂不错过这个让安南人自己背黑锅,来大开杀戒的大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