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教。”沈默淡淡道。
“哦,原来是藏传佛教。”王崇古对此不陌生,此教源于西藏,在青海番人中受众颇广,大有兴旺发达之意。和佛教的作用类似,这个教派宣传的是四谛五明,六道轮回,讲究的是‘修来世’,所以贵族的特权是前世修行的‘善报’,而劳苦大众之所以受苦受罪,是因为前世造孽的‘恶报’,可以使信徒安于现状,自然利于贵族统治。
“可是蒙古人不是信萨满教吗?”王崇古问道:“信仰这东西,难道能轻易替换吗?”
“别的宗教不能,但萨满教可以,因为它都算不上一门宗教。不是某个人创立,而是伴随原始部落的产生而产生的,崇拜对象极为广泛,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皆可成为其信仰。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更没有教义。其完全靠本部落的巫师口传身受、世代嬗递,可以说,其宗教力量极为薄弱。而且因为部落间崇拜的偶像各不相同,非但没有凝聚力,反而还会导致无休止的内乱。”沈默对王崇古解释道:“萨满教没有的,藏传佛教都有,根本不是后者的对手。而且最重要的是,喇嘛教在藏地的成功经验表明,他们确实可以化去少数民族的戾气,使他们的战斗力大为下降。”
“想想还真是,从宋朝开始,吐蕃人就然不再与中原为敌,反而还主动朝贡,本朝更是如此。”王崇古点头道:“战斗力也确实下降的够呛,青海几十万藏民,被卜孩儿的千余瓦剌残兵败将欺负的死死的,难道这真与喇嘛教有关吗?”
“当然没那么绝对,但确实关系很大。我琢磨着,原因大体有三,一个,就是刚才说的额,喇嘛教宣传只求来世,使信徒逆来顺受,其暴戾之气也在烧香念佛被消磨殆尽。二来,他们的僧人遵循‘二不戒律’,一不参加生产劳动;二不娶妻生子。这对人口本就稀薄的蕃族来说,意味着人口与战斗力的下降。第三,就是政教合一之后,藏人已经没有了必须战斗的理由,长期不战必会忘战,被蒙古人起复也是应当。”沈默把碗中的酒水饮尽道:“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来说,用喇嘛教取代萨满教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使原先四处游荡不定的牧民,吸引至比较固定的区域。因为萨满教祭拜山石、树木、湖泊……可以在任何地方举行宗教仪式,但改信喇嘛教后就必须有寺院才行。正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如此三管齐下,相互配合,经年日久,成吉思汗的桀骜子孙,终将成为我大明之顺民也!”最后,王崇古心悦诚服地赞道:“我是第一次,对平定九边,有了希望。”
第八四七章 来客(中)
会面之后,沈默便恢复了诺颜达拉的自由,允许他随意出入总督行辕,在榆林堡中也可自由行走。总之,除了不能出城之外,他想干嘛干嘛。诺颜达拉被关了将近俩月,整天就是看头顶的四方天,早就静极思动,想要上街逛逛了。
于是趁一天晴好,他叫服侍的兵丁,带自己上街转转。兵丁便给他换了身军袄,打扮成个军官的样子,带着他出了总督府,领略榆林城的风情。
在诺颜达拉的印象中,榆林城历史悠久,自古便是西北要冲,本朝更是九边之一的重镇,全民皆兵,民风彪悍。他初来此地时,只看到满城都是兵马民夫,乱哄哄,喧闹闹,百姓不堪其扰,店铺大都关张,一点都没有想象中的富丽繁华。
但这次出来,心平气和的细细一看,其实此地街巷整齐,房屋济楚,无论从哪方便,都比自己的济农城要强得多。
而且他发现,当初来时乱哄哄、到处是牛马粪的街道上,这次再看时,竟变得整肃了起来……街道上面的杂物垃圾,都被清扫干净,大队民夫也都就地解散,回家过年。走在街面上的官兵,也不再散漫邋遢,而是穿着整齐,昂首列队。来来去去的人马很多,竟然都是如此,更没有恣意扰民的现象。
对于这种转变,诺颜达拉自然好奇,问陪同自己的兵丁,才知道原来沈督师抵达榆林后,对官兵扰民的现象深恶痛绝,严令整肃军纪,禁止随意扰民……这对沈默来说,不是什么新课题,在赣南平叛时,就已经会同戚继光,将军规军法简单通俗化,编成了类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歌,要求军中每一个士兵都会唱。
在官兵心中明确了军纪之后,便由专门的督察队随时监察,一旦发现违纪,则按照军法严惩不贷。并对各营官兵的违纪率排定名次,最低的几支部队,将得到各种精神和物质奖赏,比如当月双饷,颁发流动锦旗等等。至于垫底部队的军官,将遭到批评、夺俸、乃至降职的处罚。在这种宽严相济、赏罚分明的整顿下,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榆林堡中的军风军纪便大为好转。
老百姓不再整日被骚扰,城中顿时就显得有了生气……关张的店铺渐渐全都开了门,大姑娘、小媳妇的也敢上街了,南北杂货、琳琅满目、酒肆饭馆,佳肴飘香。街巷当中,叫卖招揽之声纷纷而起,甚而在青楼粉窑当中,还有丝竹之声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