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0页

其实高拱是在保护他,可惜詹御史还没混明白官场,还以为高拱替杨博说话呢,硬着脖子道:“说谁谁清楚……”顿时那帮子同行们也嚷嚷起来。

杨博却恍若无事地笑道:“既然是战前议论,就得允许有不同意见。一旦定下来,老夫可是全力支持的,难道你不知道,宣大兵营之乱是谁平息的?又是谁为沈大人重组了马家军,还担着天大的干系,派出了最精锐的神机营?”这些话必须说明白,因为官场最爱痛打落水狗,他必须保证自己始终正确……至少是名义上的正确,才能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詹仰庇还要再说,徐阶出声道:“蒲州公说得对,既然是讨论,自然言者无罪,更不能当成事后的罪证了。”

徐阶的威望太强了,詹仰庇也只能住嘴,但杨博的脸面也丢尽了。

徐阶赶紧岔开话题道:“此役有功之臣,该当如何奖赏,还请万岁圣裁。”虽然内阁现在几乎是管天管地,但因为‘恩出于上’根深蒂固,所以有关奖赏事宜,还是要让皇帝来决定的。

隆庆想一想,也不知该怎么赏,就转头问高拱道:“朕不大熟悉典章制度,依高阁老之见,对沈大人他们,怎么赏功才最合适呢?”

高拱沉吟回答:“回禀皇上,按礼制,此乃平虏之功,沈默现在是礼部尚书,按例应加太子太保。”顿一顿道:“有道是,爵以赏功,职以任能。微臣以为,沈拙言不但功高,而且有办大事之能力。内阁里人手不够,我们四个老头子也忙不过来,不如让他入阁来参赞机枢,分担一下我们肩上的担子,岂不是两全其美?”

听了这话,众人不禁又羡又妒,心说沈大人是劳苦功高,不过这才当上尚书几天……这也太快了吧。但转念一想,入阁有啥好的?进去还不得论资排辈?徐阁老才六十三,高阁老五十四,李春芳和郭朴更年轻,沈默得坐多长时间冷板凳,才能熬出头啊?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但也确实在理……

那厢间,徐阶却变了脸色,高肃卿好眼力啊,竟能看穿我下一步,抢先卖好给沈默,显然是要让沈默日后不好偏帮。徐阶这个气啊,却又不能落后,也出声道:“是啊陛下,老臣也正有此意,不过内阁缺人不止一个,臣以为户部左侍郎张居正此役功劳甚大,也可以入阁襄赞……”

第七八二章 凯旋(下)

七天后,沈默率大军押解赵全等人班师回朝。一路所见,全是黄土垫道、万民欢呼迎送的场面,老百姓在道旁摆着香案,端着酒食,请凯旋的将士们享用,官兵们深感振奋,都觉着此乃今生最荣耀、最自豪的时刻。

沈默骑着高大的紫骝马,走在队伍的最中央,此时此刻,千乘万骑都跟在他的身后,簇拥着他,守护着他,百姓们人山人海地在仰望着他,香花醴酒,望尘拜舞。他出现在哪里,哪里的人们就像倒伏的麦田一样,五体投地,不敢仰视。他放眼前望,只见龙旗蔽日;环顾左右,满眼金戈辉煌!这风光,这排场,这非同寻常的荣耀,自古以来的文臣,谁曾有过?

可此刻他的脸上,却没有半分喜悦与激动,反而目光愈发凝重,这不是在故作深沉,而是因为他感到了深深的不安……两世为人,使他的头脑无比清醒,他知道自己不过赢了一场战役而已,并没有改变双方的强弱对比,也没有结束这场战争,论功绩远远无法和胡宗宪、王阳明这些前辈相比,他们都没有享受过这种殊荣,自己又怎能坦然受之?

当然他也知道,大明百姓苦等这场胜利,已经太久太久了,所以反应过于亢奋也是难免,而朝廷也需要这样隆重的仪式,来收拢人心、提振士气,所以才会出现这种万人空巷的场面。但他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此番做作固然荣耀,同样也遭人嫉妒,更会危及自己的政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