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二人十分失望,心说:‘这不是问道于盲吗?’俞大猷却不声不响,不再追问。
略坐了一会儿,沈默便告辞下楼,王崇古和任环只是略略起身表示一下,显然对他已经失去了兴趣,俞大猷起身将他送到楼道,歉意笑道:“那两个老西儿什么都好,就是太酸了,沈兄弟千万别介意。”
沈默拉着他的手,叹口气道:“也帮不上大哥什么忙,也许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大哥不妨乐观点,也许很快就风平浪静了。”说着使劲一握他的手,沉声道:“保重。”又极轻极快道:“参周总督时,怎么没让谁作证?”说完便飘然下楼。
俞大猷也抱拳道:“保重。”方才沈默在他手心写了一个‘拖’字,再加上方才隐晦的暗示,其意思便明白不过了——事情没有想象的糟糕,拖过些时日,便可以峰回路转了。
回到包厢后,两人忍不住讥讽几句沈默,还说俞大猷看走眼了。俞大猷却道:“其实他已经给我们提示了。”
“我只看到他三缄启口,可没见着什么提示。”王崇古两个不信道。
“那就是他给我们的提示。”俞大猷沉声道。
两人都不笨,顿一顿道:“沉默?”
俞大猷点点头道:“也许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我们先不要急着表态,拖一拖,也许很快就风平浪静了。”说着压低声音道:“周部堂被参倒的时候,也没听说还要谁附本弹劾的。”
两人心中一动,暗道:‘难道赵文华还没有把握,所以才诳我们上本的?’心说左右无计可施,那就拖上一拖吧。
第二三三章 姜还是老的辣
随后的事实证明,沈默又一次判断正确……嘉靖皇帝收到赵文华和杨宜的奏章后,本要直接给曹邦辅定罪,侍值御前的吏部尚书李默却道:“杨宜刚刚到任,不知内情,多半是被赵文华所胁,才写这份奏疏的。”这话提醒了嘉靖,便命廷议。
结果在廷议中,给事中夏栻、孙浚为曹邦辅辩护,令皇帝深以为然,便免其罪,并明文申斥杨宜昏聩盲从,赵文华捕风捉影,命他二人不得再中伤同僚。
这个结局令天下人为之侧目,大家都知道曹邦辅能历惊涛骇浪而不倒,绝不是两个小小的给事中能办到的,乃是背后有大人物要保他,或者说跟严阁老过不去。
除李默李时言外,没有第二个能办到了。而单凭他那位贵门生,李默还不足以做到这一点……这是不是说明,在陛下心中,李天官的重要程度,已经不亚于严阁老了。
许多深恨严党的清流,还有郁郁不得志者,便纷纷投向李默的麾下。而李默的日子也确实是越来越好了,虽然还没有进入内阁,却享受着内阁成员待遇,在西苑里骑马,在直庐里喝茶,还经常在皇帝修炼时站个岗什么的,圣眷一时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