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熙和李仲国是天不亮就离得家,先是坐的牛车到镇上,然后又等了一个小时的车,才坐上了客车。
等到了海州的时候,都下午两点了,两个人也不敢吃饭,一路打听一路走,下午五点才找到海州柴油机厂。
这会儿正好是下班的点,就瞧见随着下班铃声响起,厂子里一下子涌出上百辆自行车。
年轻的女孩穿着红的黄的格子的各样式的外套,骑着车高高兴兴的说笑。年轻的男孩子勾肩搭背,骑着车说着要看什么电影,也离开了。
在滚滚向前的潮流中,何熙和李仲国是方向完全相反的两个。
何熙还好,她见过比这个更恢弘的下班——堵车,绕城路上常年小汽车拥堵,上千辆排排队都是小意思。倒是李仲国是真惊了——“怎么每个人都有自行车啊,咱们村才一辆。笑的都好开心,穿的也洋气,大厂就是不一样。“
何熙在人行道上往前走,李仲国跟着她小声嘟囔:“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过上这种日子?!”
何熙挺认真地说:“快了!”
即便她不做生意,但八十年代本就是辉煌的,我们的经济开始稳步向前,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到了中期取消各种票据后,别说自行车,电视冰箱都开始进入普通人家。
不过李仲国却不敢信:“怎么会,咱们村一年人均收入才76块,一辆自行车怎么也得一百块,哪里买得起?”
何熙这会儿已经站到了保卫处前,问了看门的人一句:“同志,我想找销售科史佳林科长。”
看门的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探头一看就问:“史佳林?他是科员啊,怎么叫科长了?”
何熙是按着后世的报道找人。
从1982年起,商品经济兴起,产量扩大,包销占比减小,导致很多工厂开工不足,一些有头脑的厂长学会开始走出去——不是坐在原地等着订单,而是去了解用户需要什么,再生产什么。由此扩大了生产,提高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