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1页

专业人士就是专业人士,在提出这种观点后,就开始了繁琐复杂的一系列工程。

在一台电脑上,虚拟出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操作系统出来,而每一个系统,就意味着是一台“仿真电脑”,再通过监控程序,就可以达到一台电脑拥有数十倍,上百倍的计算能力。

假如这台电脑为a,那么则可以设置另外一台相同规格的电脑b,双方数据之间的传送,可以通过简单的移动进行,普通用户压根意识不到这种移动。

当然,这种移动肯定不能由ab自己进行,它需要一个数据中心管理服务器电脑c。

这个数据中心管理服务器c,可以监控a和b的运行状态,一旦出现资源紧张,它可以自动触发在线迁移,把一个或多个数据移到对方的机器上运行。当然,这里需要一个事先设定的阈值标准。

在这里只是假设a、b两台机器。实际上,c可以管理几十、几百、上千台机器。共享的存储设备也不止一套,可以是多套。

c通过各机器上的监控程序,间接管理所有的资源。

至此,云的雏形出现了,但还不是云。因为,所有的这些管理和控制,都还是数据中心自己的职责。用户还无法对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自主管理。

怎样才能彻底实现云呢?

在前面的铺垫下,后续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建立更多的数据中心管理服务器c,管理更多的ab,层层叠叠的交错进行,最终形成了一个资源池。

然后建立终端的服务器d,用d来管理无数个c资源池,而这个d,就是所谓的云服务器了!

为了便于分配和管理,d把庞大的资源池划分成多个小组,这每个小组就相当一个虚拟的数据中心(或者叫“计算中心”)。

d再从各个“计算中心”里提取计算资源,创建一个个用户环境。每个用户环境就相当于一个“机房”,这个“机房”包括cu、内存、存储等资源。

d同时还给用户提供登陆访问的接口。用户通常用浏览器、客户端来登录这个接口。

作为用户,当你用浏览器连接到d提供的访问界面,就可以建立一个账户,并且输入你的帐号。